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經驗和文化的重要場所,一個人最初的學習行為都是在學校里進行的。學校教育不僅擔負著傳授知識、塑造人格的職責,同時也深刻的影響著學生的某種情感和觀念。在情感上,教育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過程的滿子和愉悅;在觀念上,教育應幫助學生建構起自主學習的意識。相比較而言,學校教育對學生產生的影響首先外顯為學生的某種情感傾向和態(tài)度選擇。簡單地說,就是看教育過程和教育本身給學生的感覺是令人愉快的還是招致厭惡的;學生是接納和親近教育的還是拒絕和排斥教育的。如果學生在走出課堂、離開學校后變得討厭教育、厭惡學習的話,那就說明我們的教育失敗了。要想使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讓學生享受教育、享受學習,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愛,用“愛”去愛每一個孩子。
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在班主任工作中,愛事業(yè)、愛學生是師德之魂,是教育之根,教師要始終以一種飽滿的熱情和質樸的真情去對待學生,要以全身心投入的態(tài)度處理班內發(fā)生的每一件事。作為“被管理者”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和性格形成的過程中,他們的潛能具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他們的心靈又是脆弱、敏感而又復雜的,F代學生不僅希望從教師那里獲得教誨,更希望與教師之間實現一種精神交往和情感互通,他們對教師滿懷著“以感情贏得感情,以心靈感受心靈”的渴望。教育心理學認為這種師生間的精神交往所帶來的情感培育過程,對學生而言將意味著主體性的突現、個性的表現和創(chuàng)造性地解放,博大的胸懷和無私的奉獻。
一、 用關愛滋潤心田
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主任的愛應該不遺余力,應該毫無保留,這份愛應包括對“優(yōu)等生”的精心培養(yǎng)、對“中等生”的積極引導以及對“中等生”的特殊關愛。
我們班的學生大多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出來讀書,陌生的環(huán)境、內心的孤獨,使他們的心里變得脆弱而敏感,如果再遇上一些挫折,他們就會產生積極情緒,甚至一蹶不振。這時班主任的關愛與鼓勵就如縷縷陽光溫暖著他們的心靈,點燃起希望之火。其實,學生渴望的不僅僅是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希望得到教師的關愛與認可。在學生的心中,一個富有愛心的教師遠比一個知識淵博的教師更具魅力。學生對有愛心的教師會采取肯定、尊敬、信任、服從的態(tài)度,會自覺尊重他們的勞動,愿意接近他們,愿意聆聽他們的教誨,愿意向他們袒露內心世界,讓自己的喜怒哀樂在他們心中引起共鳴。事實上,每個學生都可望能夠從班主任那里獲得關愛,我們把愛心奉獻給這些“特殊學生”的同時,也沒有忽視對所有班集體成員的關心愛護。
二、 用真誠打動心靈
班主任對學生的關愛應是發(fā)自內心的,這包含了教師給予學生的一種人格的尊重、情感的理解、行為的寬容和對他們未來的無限期望。
我班的小帥一向缺乏紀律觀念,自由散漫,厭惡學習、無故曠課,與社會不良青年一起抽煙喝酒,甚至出現整夜不歸的現象,最終他自己提出了退學的要求。其間我不斷找他談心。在交談中,他告訴我,他覺得讀書無用,他的夢想就是成為百萬富翁。我便給他帶來了《百萬富翁的成功之路》一書,與他共同探討現代社會應具備哪些條件才能成為百萬富翁。后來我又了解到他熱愛流行音樂,想成為一名歌星。于是在學校伊始節(jié)期間,我鼓勵她報名參加校園“十佳”歌手比賽,并積極地為他找輔導教師,告訴他“凡事只要用心去做一定會成功”,最終他獲得了校園“十佳”歌手比賽的第五名,我和全班學生給了他最熱烈的掌聲。假期中我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上面有這樣一段話:“謝謝您!您是我永遠的路標!”
伊索寓言中講過這樣一段話:“太陽能比風更快地使你脫下大衣,而仁愛友善的方式以及信任,比任何暴力更容易改變人們的心意!苯逃睦韺W也指出:“教師對學生的熱情關心和真誠期望會激勵自己的教育對象,造成戲劇性的教育后果!痹S多學生的世界觀尚未形成,人格尚未定型,有較強的可塑性,“自我意識”的形成與教師的態(tài)度有較大關系。我們所提倡的新的教育觀不是建立在服從的基礎上,使人類經驗與學生個體的對話,是尊重與要求的有機結合。
三、用贊賞激發(fā)動力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對感人的琵琶聲有這樣的描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闭^“情深方能意切,感人全在真情”。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語言具有感人的魅力,一定要做到“四分含情,六分敘理”。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給人以啟示:學生接受教育離不開情感因素。作為學生,最關心的是班主任對自己的看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班主任的關心和喜愛。有人說贊賞教育是讓學生心靈舒展的教育,沒有人不喜歡贊賞。但是我們在面對學生時卻常常忽略了贊賞。因為我們習慣于把目光放在學生的缺點上,幫助其改正和克服。此時,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學生取得的點滴進步,沒有稱贊他們,使他們失去了積累成功信心的機會。我們的一些班主任只關注到優(yōu)秀生的進步,對其大加贊賞,而忽略了一般學生和“后進生”的表現,在他們最需要鼓勵的時候卻沒有給予贊賞。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準確地把握不同類型學生的心理特點,遵循其心理活動規(guī)律,充滿真情的把自己的贊賞慷慨又適度的送給他們。
1、對“優(yōu)秀生”的自傲心理--找出自省點!皟(yōu)秀生”往往比較自負,有時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對待這類學生要適度的贊賞,在肯定他們成績的同時,用較為含蓄的語言,指出其存在的問題,促其自省,從而使他們能夠意識到教師的意圖,從而正確評價自己,戒驕戒躁,揚長避短,向新的目標奮進。
2、針對“后進生”的自卑心理--挖掘閃光點。在班集體中,“后進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他們大多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對待這類學生,要慷慨的予以贊賞,要用富有說服力的語言來啟發(fā)他們。既要挖掘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讓其樹立“抬起頭來走路”的信心,又要耐心細致的幫助他們尋找前進的途徑和方法。切記,千萬不要吝惜你的贊賞!
3、針對“中等生”的無所謂心理--開啟動力點!爸械壬闭J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他們表現出拼搏精神差,缺乏前進的動力,對什么都抱著無所謂的“輕視心理”。對這部分學生不能采取居高臨下、先入為主的說教,而應掌握分寸,適當鼓勵和贊賞,做到“溫而勵,威而不猛”,使學生能心悅誠服地接受。
四、用民主培植自立
德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把教育分成三個層次:“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交流。訓練是種心靈與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并且使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系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闭嬲慕逃贿^是“人與人作為主體間的靈肉交流活動”。真正的教育絕不是“耳提面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地“改造”,而必須立足于民主、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達到直指人靈魂并改造人心靈的目的。
我的目標導向是“讓每個學生都成功”,宗旨是讓學生做到:“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事情一定大膽去做”,“自己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自己解決”。我經常與學生一起制定學習計劃,一起探討人生話題,一起研究社會現象,鼓勵學生參與各項有益活動,增強他們的參與意識、表現意識和學習意識。上學期,在學校迎接市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活動中,全班學生積極參與,自己組織了一個頗具規(guī)模的美術作品展覽。從開始籌劃到作品準備,再到作品展出都是由學生自己策劃安排,展覽獲得了市領導的一致肯定和贊揚。在此基礎上,學生們趁熱打鐵,精心組織,走出校門,在市書畫院又成功舉辦了美術作品精品展,再一次獲得了成功。班內各項工作民主開放,包括班委會改選都由學生自己有組織地進行,只有愿意為班集體服務的都可以自由報名,上臺競選。這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也讓更多的學生獲得了鍛煉的機會。我班現任班長原來是個默默無聞的男生,上學期他大膽地對勞動值日制度提出了整改方案,我專門開了班會討論他的方案,得到全班學生的支持。接著他又積極要求做勞動委員,我毫不猶豫地給了他機會,結果他任勞任怨,在學生中樹立了威信。這學期他自信地走上講臺競選班長,最終如愿以償。杜威說:“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沖動,就是成為重要人物的欲望!逼鋵嵜總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只要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環(huán)境,他們的這種需要就一定能得到滿足,他們完全可以在鍛煉中培植獨立人格。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每個學生都各自具有獨一無二的內心世界。班主任要想走進這豐富多彩的世界,只有懷著一份真情,寓理解于關心,寓愛和尊重于熱情的鼓勵,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精神喚醒精神,撫慰學生敏感而緊張的心靈,滋潤學生干涸的心田,便一定能催人警醒,促人奮進。
[用愛去愛每一個孩子]相關文章:
4.給孩子更多的愛_教育論文
7.用愛傾聽閱讀答案